吊起1800吨钢梁时的毫米级精准,修复120吨锤芯时的三天三夜,从外聘维修工到项目技术负责人的跨越……在中铁大桥局的工地上,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藏着一群产业工人从“会干活”到“干成匠”的蜕变密码。当“工人”与“工匠”的一字之差牛掌柜,被细化为操作台的每一次调试、图纸上的每一处修改、工牌上的每一级晋升,这家企业用实打实的举措,让“钢铁丛林”里长出了技能精进的土壤,也让更多劳动者看到:平凡岗位上,藏着不平庸的成长之路。
班组模式激活人机协同:从“不敢碰”到技术骨干的成长密码
2024年7月入职的万浩,初次面对1800吨桥面吊机时曾充满忐忑。“第一次站在操作台前,手心全是汗,生怕碰错一个按钮。”他回忆道。得益于“人机一体化”施工班组独特的培训模式,他仅用半年多时间便从“不敢碰”成长为能独当一面、解决设备难题的技术骨干。每一次毫米级钢梁精准吊装与合龙的背后,都凝结着他的汗水与成长。
万浩的快速成长,离不开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班组制度建设以及机械化施工分公司对此的有益探索。分公司始终将员工教育培训视为重中之重,通过领导人员包保制度、双导师带徒计划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青年才俊。同时牛掌柜,还通过岗位交流等方式,将青年员工统筹选派到急难险重岗位上,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与考验。
万浩所在的公司大型设备部“人机一体化”专业化施工班组更是以一线为基础,依托“微课堂+岗位练兵”技能提升双引擎模式,以技术和实操培训为突破口,定期举办“微课堂”“青年夜校”等集中技能培训活动,设立“设备技术培训、操作专题培训”等课程,组织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试。仅2024年就开展36场“微课堂”,内容涵盖从设备原理到应急维修的28个知识点,通过现场操作、维修教学、模拟故障、经验交流等岗位练兵,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
创新基因深植班组:从“解决问题”到“创造价值”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仅要有学习能力牛掌柜,更要具备创新思维。创新基因已深植班组血脉——该班组成员提出的“天车同步精度优化方案”等3项技术获国家专利。
面对MHU2400液压打桩锤维修保养及锤芯龟裂面修复难题,在参建孟加拉帕德玛大桥时,年轻团队“锤子兄弟”挺身而出。锤芯重达120吨,龟裂面分布在关键受力点,传统修复方法无法保证强度,他们连续3天泡在设备车间,用3D扫描建模分析损伤程度,最终采用“锤芯分层焊接+应力释放”修复方案、升级减震环材质、改造锤室密封结构,成功取出、修复并重装锤芯。这一方案不仅避免了新购千万余元锤芯的支出,还将维修周期从行业平均6个月缩短至3个月,获评中铁大桥局职工合理化建议“金点子”。此后,该桩锤在帕德玛大桥项目锤击达260万次,为“梦想之桥”筑牢了坚实的根基,打响了“锤子兄弟”的名号,成为集团产改的闪亮名片。
双通道打破成长天花板:从“外聘工”到“技术负责人”的跃迁
“不要总觉得比别人低半头!”程浪至今记得岗位交流时领导的鼓励。这位从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维修工,在青年员工岗位交流活动中,被调配到大型设备部“人机一体化”班组团队。在自己的努力下,程浪率先通过“技能+职称”双通道实现人生跃迁——考取高级工证书并由外聘员工转为正式职工,后获评助理工程师,任京灶大桥、双柳长江大桥项目部钢梁架设业务片区负责人,现任中铁大桥局沪渝蓉高速铁路沪宁段站前V标项目经理部机械部部长。
“以前觉得干一辈子也是个操作工,现在拿到助理工程师证,腰杆都直了。”程浪在班组会上的发言道出了许多工人的心声。从操作台到管理岗,从外聘员工变为正式技术人才,程浪的成功并不是个例。随着产改工作的不断推进,起步低的员工也拥有了登上“大平台”的机会,看到更光明灿烂的未来。
职称贯通+技能培训:成长路径更清晰
2024年,机械化施工分公司择优组织6名一线技能人才参与上级单位组织的技术职称评审,他们全部获评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职称,实现了产业工人工程系列职称贯通。在大型设备部中,2024年累计70余人次接受技能培训,15人通过成人高考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技能与学历“双提升”成为常态。
此外,机械化分公司还以“技高者多得”为导向,制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落实好在岗技能人才津贴发放工作。执行特级技师800元、高级技师500元、技师300元的在职岗位津贴标准,数据显示,拿到高级技师证书的工人月收入平均增长1200元,通过提升技能工人收入水平,助推更多产业工人技能等级提升,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班组人才正向流动效果显著,“产改”让职工“有里有面”。
如今牛掌柜,万浩的操作台依旧亮着指示灯,“锤子兄弟”的焊花还在工地上闪烁,程浪的工程师证书被年轻工人当作榜样传阅。从“不敢碰”到“敢创新”,从“外聘工”到“技术骨干”,这些变化早已超越个人命运的改写——当每个班组都成了技能孵化的“练兵场”,每条晋升通道都通向看得见的未来,“工匠”二字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标签,而化作千万产业工人手中的扳手、脑中的图纸、心中的底气。在钢铁与桥梁的交响中,这支队伍正用越来越硬的技术、越来越足的底气,让“中国制造”的每一颗螺丝钉,都拧得更紧、更稳。(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郑志国)
贵丰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